365bet网址搜索器

中国山水画皴法图鉴——新手上路版

发布时间: 2025-09-23 18:53:30 作者: admin 阅读量: 3636 评论数: 147

五代荆浩创皴法;

五代董源创披麻皴;披麻皴又分:长披麻皴/短披麻皴;

唐代王维创雨点皴,北宋范宽为代表;

唐代李思训创斧劈皴,南宋李唐为代表;

南宋李唐创大斧劈皴,进而引发出长斧劈皴、乱柴皴、刮铁皴、拖泥带水皴;

北宋李成创卷云皴,北宋郭熙为代表;

北宋米芾、米友仁创米点皴;

元代倪瓒创折带皴;

元代赵孟頫创荷叶皴;

元代王蒙创造解索皴、牛毛皴,牛毛皴从披麻皴,解索皴中而变。

在山水画中,“皴”是一个动词,是一种技法,即用毛笔慢慢擦出岩石树皮表面的一些起伏和阴影,让人感觉到它在粗糙不平中有丰富的纹理变化,还有体积的厚重。

皴法

五代荆浩创皴法

荆浩《匡庐图》

五代荆浩的《匡庐图》是现存最早的采用皴法的山水画。

披麻皴

五代董源创披麻皴

又分长披麻皴和短披麻皴

荷叶解索牛毛皴由其而变

董源《五代南唐画长林萧逸轴》

披麻皴:是比喻这些参差不齐的线条像是一股股麻绳松散开来的样子。这种表现方式在北方山水画中是没有的。松散的线条看似绵软无力,实则圆润而有韧劲,是以水分充足、浓淡不同的墨色,一条条、一遍遍地反复画出。

披麻皴分为长披麻皴和短披麻皴

长披麻皴:董源、巨然、赵孟頫、黄公望

短披麻皴:黄公望、沈周

长披麻皴

巨然《萧翼赚兰亭图》

短披麻皴

沈周《庐山高图》

中国山水画由五代发展到北宋,形成一个高峰,完全脱离了晋唐古拙华丽的装饰性效果。随着绘画技法的发展成熟,尤其是皴法的出现,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宝库被打开了:南山秀润的长短披麻皴,北山刚健的雨点皴、斧劈皴,笔墨从丰富的自然肌理中生发出来,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意义的审美符号。

雨点皴

唐代王维创雨点皴

北宋范宽成功运用

范宽《溪山行旅图》

雨点皴:用集、短促的点线画出北方山石的质感,这些短促的点以中锋为主,略带侧锋,以饱满而又浓重的墨色一层层、一遍遍点出。密集的点犹如铺天盖地洒落的雨点,因此后人将这种皴笔称为雨点皴。

斧劈皴

唐代李思训创斧劈皴

成熟于南宋李唐

李唐并创大斧劈皴

长斧劈皴、乱柴皴、刮铁皴、拖泥带水皴由其而变

李唐《万壑松风图》

斧劈皴:笔法如同用斧子劈柴一样,有力度、有速度。画时用毛笔的笔肚、笔根侧卧在纸面上,然后侧锋擦出,笔触的头部重而实,收尾虚而毛,以不同方向的笔笔排列和积加表现出山石的结构,极具立体感。

自李唐的斧劈皴之后,还出现了长斧劈皴、乱柴皴、刮铁皴、拖泥带水皴,这些画法都是斧劈皴的发展与变化。

卷云皴

北宋李成创卷云皴

北宋郭熙为其代表

郭熙《窠石平远图》

卷云皴:所画山石的形态、笔墨仿佛云气涌动,故名。其法以中锋略带侧锋而为之,皴线向内卷曲,运笔以弧线为主,有云头勾卷之势。

米点皴

北宋米芾、米友仁独创

米芾《春山瑞松图》

米点皴:以点代替皴,用饱含水墨的横点,密集点山,泼墨、破墨、积墨并用,表现江南山水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、烟树迷茫的景象。

折带皴

元代倪瓒独创折带皴

倪瓒《安处斋图-元人集锦之三》

折带皴:用笔先以中锋入纸,然后侧锋转折,拖出笔锋,这样的皴笔就有方折的形态。画出的墨线如“折带”,故以名之。

荷叶皴

元代赵孟頫荷叶皴

赵孟頫《鹊华秋色图》

荷叶皴:华不注山的皴法,后人称之为荷叶皴,线条像荷叶筋脉的纹理,是披麻皴的一种变化。

解索皴

元代王蒙创造解索皴

王蒙《煮茶图》

解索皴:披麻皴所变,中锋运笔,行笔屈曲密集,如解开的绳索,故名解索皴。

牛毛皴

元代王蒙创造牛毛皴

从披麻皴,解索皴中变

王蒙《青卞隐居图》

牛毛皴:皴法细若盘丝、厚若牛毛,生动地表现了江南山体植被茂密、郁郁苍苍的景象。

牛毛皴是王蒙从披麻皴、解索皴中变化而来的。披麻皴、牛毛皴、解索皴或荷叶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柔韧的中锋线条,不同处在于形态上的变化。牛毛皴更为曲而柔、细而短,组织的关系上突出了密而繁的特色。

文字来源:读懂中国画:画家眼中的五十幅传世名作/邵仄炯著。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21.

图片来源:中华珍宝馆

整合想法与思路:个人

注:本推文皴法不是最全的,仅展示以上皴法图鉴

喜欢就关注我吧

(本文仅用于学习分享,转载请注明,若有侵权联系后台删除并道歉)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