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文庙现存建筑布局
棂星门
大成门
西庑
东庑
大成殿
大成殿
崇圣祠
学门
仪门
明伦堂
尊经阁
儒学署
魁星阁
天光云影池
图书市场
布局
编辑
文庙建筑群包括文庙和学宫,按照传统庙学合一的布局设计,围绕两条南北轴线修建。西侧的文庙轴线贯穿棂星门、大成门、大成殿和崇圣祠,东侧的学宫轴线上则依次设置学门、仪门、明伦堂与尊经阁。文庙四周建有围墙,内外均绿化。今文庙建筑以原物为主,唯棂星门外牌楼已不存,门内的泮池则被填埋;学宫建筑则多为重建;院落东侧又添置了假山、水池、魁星阁等景点。[2]
文庙轴线建筑
编辑
西路设棂星门和大成门[14]。其中棂星门为六柱三门冲天式雕花石坊,面阔9米,高8米,门间及两侧连接墙垣,墙角置文官下轿、武官下马石碑;大成门,又称“戟门”,门楣悬挂之“大成门”三字匾额为清世宗亲书,建筑面阔三间,硬山顶[15],明间与二稍间皆设朱红门扉,门上有九横九纵门钉,中门只有祭典时方可开启。
大成殿及东西庑殿
两道门后有大成殿。该殿是祭孔正殿,文庙的核心建筑。大殿高14米,占地约260平方米,面阔三间,重檐歇山顶,飞檐起翘,殿脊饰狻猊、辟邪,斗栱简化,具晚清特征。正面重檐之间,悬挂清世宗题“大成殿”三字竖匾。屋脊正中屋脊上镶“海滨邹鲁”四字砖刻,为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所题。檐下“万世师表”横匾则为清圣祖于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题写。[16]
殿内供奉孔子神龛和塑像。梁间悬挂金字横匾三块,分别为清宣宗题“圣集大成”[17] 和“圣协时中”[18],以及清文宗题“德齐帱载”[19]。前后抱柱各悬对联一副,均为乾隆十三年(1748年)高宗撰,前一幅为“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,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。”由书法家张森书写;后一副为 “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,教垂万事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。”由书法家高式熊书写。大殿四周墙壁镶嵌《论语》全文青石碑刻。在神龛前东、西两侧,还放置祭祀用之钟、鼓。编钟为同治九年(1870年)由上海江南制造局铸造。1982年出土于大成殿台基前。[20]
孔子像
大成殿建在半米高的月台之上。月台,也称“佾台”,是每年春秋祭祀时奏乐和佾舞的场所。月台东、西南三面以荷叶石柱和透雕石栏围绕,南面正中出石阶三级,中间镶嵌石雕龙陛。大殿门前,置有青铜制孔子佩剑立像,像高1.8米,为1987年孔子诞辰2540年时,香港人士陈春捐赠。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的题词:“先哲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铜像。”月台东南部,放置大成钟一口,钟高1.8米,直径1.1米,重达1.5吨。[21]
大成殿前左右有东西庑殿,与大成门及围墙组成一封闭院落[15]。庑殿不高,硬山顶,曾用于供奉七十二贤。崇圣祠位于大成殿之后,前为门墙,中为庭院,东西两厢,后为大厅及耳房,组成一封闭院落,大殿为悬山式顶。该祠原名启圣祠
,用以供奉孔子父母以上五代祖宗。1725年雍正帝下令将其更名为崇圣祠。今作为文庙管理处办公场所。[22]
学宫轴线建筑
编辑
明伦堂与青铜鼎
学宫轴线建筑主要有明伦堂和尊经阁。明伦堂是儒生讲学之所。“明伦”出自《孟子》:“学则三代共之,皆所以明人伦也”。咸丰三年(1853年)小刀会举事期间曾在明伦堂设立总指挥部。目前,明伦堂被改建为“文庙讲堂”使用。檐下“明伦堂”横匾为黄若舟题写,堂内悬挂文怀沙题写的“文庙讲堂”横匾。堂前放置青铜方鼎一尊,重850公斤。鼎上铭:“博学于文,约之于礼。”和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,纹饰为饕餮纹。尊经阁为二层楼阁式重檐歇山顶建筑,原为藏书之地,民国年间成为市立流通图书馆。今天,下层为“奇石、赏石陈列室”,上层为贵宾接待室。阁前院落环绕宣廊,廊下置“上海县籍进士名录碑”。[23]
东庭建筑
编辑
魁星阁
东庭建筑主要由魁星阁、天光云影池和儒学署组成。魁星阁位于文庙东南隅,清雍正八年(1730年)始建,原供奉奎星。现阁为当代重建,高约20米,共三层,平面呈六角型,飞檐,攒尖顶。阁内以六根金丝楠木柱支撑。[24]天光云影池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元朝。今之水池为1997年重修时恢复,面积约950平方米,池中有假山“龙吟虎啸”,重达5.6吨,产于安徽灵璧县山中。池周遍植桃、柳。[25]儒学署在天光云影池北侧,曾作为主管文庙祭祀和教化生员的机构,其官称县儒学教谕。建筑为一幢二层小楼,目前下层开设历代茶具陈列,二楼辟为会议室。[26]